【劳动观察】这是一条专业赛道,做好艰苦长跑的准备!

分享到:
点击次数:1697 更新时间:2020年07月27日22:07:36 打印此页 关闭


编者按:


毕业了,当老板!不过,想归想,真正走上这条路的应届生,毕竟不多。


来自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的最新调查显示,尽管四成上海大学生有创业想法,但仅4.4%选择毕业后立即创业。资金、家庭压力、市场竞争……这些都成为阻碍应届生创业的阻碍。


坚守自我梦想,走在创业路上,不容易。本报记者从闵行区南科创实训基地内挑选了三名高校创客,他们学历不同、选择的创业路径不同,目前也尚不能用成功去定义,可是其创业故事会给后来者以启迪,帮助新生创业者认清自我,少走弯路


创客档案

人物:联鲸电子科技创始人蒋文凯

学历:交大2020年应届博士

公司方向:工业物联网控制系统技术开发

创业历程:首次

初始投资:3个合伙人共计30万元

目前状况:去年盈亏达到平衡

是否融资:100万元



“交大博士创业,融资应该没问题吧?”


“应该很容易?”


“可是我现在也就弄到了100万元。”


在蒋文凯看来,这并不代表着联鲸电子科技的实力不济。相反,在目前沪上工业互联的圈内,联鲸可谓小有名气,8个人所在创业团队,去年的销售业绩达到260万元,已经实现盈亏平衡,“只不过,作为创业者,有时别把一切想得太过美好而已。”


30万元踏进创业之门


2018年时,蒋文凯和两个博士同学一起,创办了联鲸,当时3个人加在一起的投资,只有30万元。


“钱不多,但对于技术创业来说,无需太多投资,当时确实足够了。”蒋文凯告诉记者,他们团队当时的目标,就是致力于小微型工业设备的信息化、联网化和智能化改造,尤其是针对以生化仪器、计量检测仪器为主的实验室科学仪器的整体改造。


3年前,跟着导师的实习过程中,蒋文凯敏锐地察觉到了目前中小微制造业的“痛点”——企业工业互联需求强,但开发能力弱。


“这给了我们信心。”蒋文凯表示,一方面,国内工业制造商的电控系统改造大多依赖国外先进的控制系统进行二次开发,费用高、售后差;另一方面,不少嵌入式开发方式处理能力优异,但是成本太高,无法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中小型设备。


而通过自己的技术研发,联鲸的替代产品成本不到100元,这相当于国产同类一半的价格。


“这是一根‘专业赛道’。”蒋文凯如此形容道,能够在工业互联领域有所作为的企业并不多,且大多数是40、50岁的“老兵”,“我们虽然没有太多经验,但胜在年轻,技术更新能力更强。”


的确,联鲸的人才能力不容小觑:董事长兼CTO王涛,交大电子系博士,三年两获国家奖学金,博士期间主攻嵌入式开发;蒋文凯自己是交大“小金牛“科创人物,博士期间主攻智能设备研发。


创业路上“坑”也不少


当时,蒋文凯和创始人曾乐观地认为,凭借自己的实力,“几轮融个几千万没问题”。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到目前为止,尽管联鲸去年销售业绩达到260万元,已经实现盈亏平衡,但其也只获得了一轮百万元的融资。


“别想一夜暴富,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蒋文凯打趣道。他坦称,就目前而言,几轮融资上千万的案例并非没有,但已少之又少,“投资方开始变得越来越谨慎。”


在蒋文凯看来,创业路上的“坑”也不少,有些你或许能跳过,但有些你就只有跳下去才会知晓。


例如,曾有客户为联鲸介绍了一个销售渠道,蒋文凯为此兴致冲冲地做足了准备,口若悬河谈了半天,结果换回了两个冷冰冰的字“不要”。


“这让我郁闷了好久。”蒋文凯说,自己冷静下来发现,或许还是彼此理念的不同,造就了这一结果。


此外,蒋文凯也经历了团队成员跳槽离开的“烦心事”,但好在核心人员保持住了稳定,从而使得公司能得以正常运转。


压力总会伴随自己左右


“有没有压力?随时都在。”蒋文凯表示,无论是经济压力、财务压力、人员矛盾、客户要求……所有这些,总会时不时地困扰着他和伙伴。


蒋文凯认为,作为一名创业者,必须要有抗压的良好心态,当然也不能“硬抗”。


“可能和许多初创企业不同,我们每个创始人都拿工资。”蒋文凯告诉记者,为此大家还专门开了个会研究“到底拿不拿钱。”


“最后决定,必须拿,这对各自家庭也是一个交代。”蒋文凯笑着说,“万一公司遇到危机了,大不了再投回来嘛。”


【蒋文凯的创客指南


1792860557.jpg


1、尽量基于原有的专业和经验去创业,试错不要紧,跨界成功可能性不大。


2、忠于初心,不要让内心有孤单感,磨炼是成熟必备的过程。


3、创业没那么容易,但也没那么难。


4、不要盲目追逐所谓的“风口”,坚持走自己的路。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条:【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研究院促成产学研合作